人的成长,有赖于认知边界的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旧知”的储备持续扩充,“新识”的吸纳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以意义体系及思维范式为核心要素的认知结构,始终保持着动态优化、品质迭代的节奏,为学科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反思。有些教师曲解了“探究式教学”的意蕴,将“旧知”与“新识”割裂开来加以审视,偏重新课知识的探索、研究与生成,忽略原有知识经验的回顾与连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学科意义的整体建构。我认为,促成“旧知”与“新识”的深度融通,是数学教学践行整体观的重要策略。
在转化中构建闭环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存在辩证关联。举个例子,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教学“梯形面积”时,之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属于“旧知”,除了自身独有的课程意义,还承载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价值。而一旦学完“梯形面积”,三者都变为“旧知”,服务于后续“不规则图形面积”“圆面积”等新课学习。所以说,“旧知”在一开始都是“新识”,“新识”也终将成为“旧知”,在新与旧的交替转化中,学生的学科涵养日渐丰盈。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许多教师都在积极创新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以“梯形面积”为起点,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策略。这样的实践研究,让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发展逻辑,由固有的“旧与新”的前后关联转变为“此与彼”的平等连接,对于提升意义理解的结构化层次很有好处。事实上,当新旧知识悉数“入驻”学生的认知结构时,是杂乱无序、随意散落的,还是齐整有序、妥善依存的,会直接影响学习质量。教师重点要做的是,引领学生挖掘、品味、感悟新旧知识的意义契合点,帮助学生建立具有个性特质的学科体系认知闭环。
展开剩余62%在呼应中突破壁垒
对于同一个体系里的新旧知识,教师都很重视沟通联系、统整教学。而容易被忽略的是,有些不属于同一个体系的知识点,相互之间也存在启发意义。比如,教学三年级“小数”时,如果教师能带着学生回顾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曾经看到的商品价格(如5.30元),不仅能快速“热身”、促进认知,还能削减不必要的情境创设,提升课堂效率。又如,教学二年级“平均分”时,教师不妨重温一年级“数的认识”的相关经验,在“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的熟悉体验中,自然引出“平均”的意蕴……我认为,关注不同体系之间新旧知识的自然呼应,能更充分展现数学课的整体性。
另外,以往的一些看似不完美的观点,也可能隐含着后续学习的可靠通路。一年级刚学“减法”时,常有这样的图文题:左面有些小鸟躲在树丛里,只数打着“?”;右面画着4只小鸟;下面加个大括号,表明“两边的小鸟共有6只”。正确的解答应该是6-4=2(只),但不少学生习惯写成“2+4=6(只)”。对此,教师视为错误,想各种办法予以纠正。其实,持这种解法的学生知道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只是不清楚“?”所求应该写在等号右边。写法的偏颇并不代表思维的无效。等后续认识了方程,“x+4=6”作为典型解法,本质上与“2+4=6”一脉相承。正因如此,有些名师教学“认识方程”时,就非常巧妙地从一年级减法问题的解答引入,看似起点低、切口小,实则找到了一条扎根“旧知”、感悟“新识”的破壁之路。
在交互中阐明学理
不得不承认,学生真实的“旧知”与“新识”远比教材编排得更复杂。比如“旧知”,学生依据教材逻辑已经学过的前位知识较为显见且一致,但通过其他途径生发的认知经验则相对隐晦与参差。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真正地“看见”旧知?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是,支持学生“敞开了聊”,即通过指向问题的观点表达,充分展示自我所知,并在交流、对话中将一些独特心得扩展为更多同伴的普遍认同,提升新课探索的学理品质。我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呈现了一个长方形(被一条连接对角的曲线分成A、B两部分),并明确了“比较两部分周长”的学习任务。有些学生总感觉B的周长更长,理由是“它的曲边是向上凸起的”。对此,有个学生提出“B的曲边是凸起的,所以整个图形更大,也就是面积更大。但周长依然是指三条边的和,与A相等”。一语中的,点醒众人。那些认为“曲边凸起周长更长”的学生,无论之前是否听说过“面积”这个词,都会在这场交互中有所领悟,有助于将“一周长短(周长)”与“全图大小(面积)”进行更精准的区分,促进了对周长本质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面积埋下了伏笔。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2版
作者:叶 柱
发布于:北京市辉煌配资-辉煌配资官网-网络配资炒股-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