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至14日,由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泰州市医学会、泰州市人民医院承办的“江苏省第二十二次消化内镜学学术会议”在泰州举行。本次会议会聚了省内外众多顶尖专家学者,通过多会场专题报告、操作演示、病例分享、论文汇报等丰富形式,全方位展现消化内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技术应用及临床实践经验,为参会者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与技术研讨平台。
聚焦前沿技术,实操演示与学术交流共促诊疗水平提升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的不断创新。大会现场,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的国内顶尖专家,围绕EUS(超声内镜)对消化道分期的诊断价值、EUS质控发展展望、IgG4相关胆管炎诊治进展等核心议题展开专题报告,将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参会者梳理技术应用脉络。
除了前沿技术的碰撞,大会还设置了实操演示环节。多位专家现场展示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EVL(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SD()实操教学。专家们边操作边讲解关键步骤与应急处理技巧,直观呈现先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为基层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本次江苏省第二十二次消化年会内容丰富,涵盖多个前沿学术议题,并通过讲座与手术演示促进技术交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伏亦伟谈到本次大会的亮点时表示,大会设有多个重要议题,包括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早癌大赛、疑难病例讨论以及优秀论文汇报,重点围绕消化及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交流与提升。邀请了全国著名专家及省内各级专家参与学术讲座,内容覆盖消化内镜诊疗的前沿技术和热门方向。讲座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早癌诊断、胰胆疾病诊断、超声内镜诊断、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技术领域,聚焦当前消化内镜诊疗的核心内容。除了理论讲座,还安排了丰富的手术演示环节,由全国知名专家进行现场操作直播,展示技术难点与操作技巧,提升参会代表的实践能力。
“作为基层单位,我们泰州市人民医院在会议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全国高级技术的学习,又将省、市级技术向基层医院传授,提升基层诊疗水平。通过技术逐级下沉,目标是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于高水平的消化疾病诊疗服务,实现健康保障的普惠性。”伏亦伟说。
从“诊断”变“诊疗一体”,消化内镜是早防早治的关键
消化道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追求路上的重要挑战,而内镜作为消化道疾病的关键诊断和治疗方式,其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在提及消化内镜的重要性时,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缪林强调,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十的肿瘤中占据“半壁江山”,食管癌、结肠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均在其列。但与其他肿瘤不同,消化道肿瘤具备“可预防、可早期发现、可早期干预”的特点,而消化内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通过消化内镜,我们能及时发现食管、胃、肠道内的癌前病变,比如息肉、异型增生等,在这些病变尚未发展成癌症时就将其处理,从源头上阻断癌症的发生。”缪林教授说。
值得关注的是,消化内镜已从最初单纯的“诊断工具”升级为“诊疗一体”的重要手段。缪林教授指出,近几十年,消化内镜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内镜检查的普及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内镜治疗技术日趋成熟,且相比传统外科手术更具微创优势。他说明,以往胃内出现息肉或早期癌,患者需接受开刀手术,而现在通过内镜即可完成切除,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这是传统外科手术难以比拟的。如今,随着诊疗水平的显著提高,并且内镜治疗需求旺盛,目前胃肠镜的应用已逐渐从“以诊断为主”转向“以治疗为主”。
无症状也可能患癌,专家提醒:4岁后务必做一次胃肠镜体检
关于胃肠镜,大众也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大会现场缪林教授也进行了解答。针对民众关心的“胃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是否一定会癌变”的问题,缪林教授表示,从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来看,肠息肉(尤其是5毫米以下的锯齿状病变)的发现率可达10%-20%,胃息肉的发现率也较高,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
不过,对于部分癌变风险较高的息肉,临床通常建议及时处理。“目前,针对不同大小、类型的息肉,已有成熟的内镜治疗手段。比如几毫米的小息肉,可用活检钳直接夹除;稍大的息肉可通过圈套器切除,或采用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等方式清除。”缪林教授强调,及时切除息肉能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因此临床医生大多会建议患者在发现息肉后尽早处理,避免留下癌变隐患。
那么,有哪几种需重点警惕的“癌前息肉信号”?“在肠道息肉中,管状腺瘤、低级别瘤变的恶变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一旦低级别瘤变进展为中级别或高级别瘤变,就意味着离癌症已非常接近;而绒毛状腺瘤即使体积较小,长期存在也极易发生癌变,临床中甚至出现过小息肉癌变的案例,因此这类息肉需优先处理。”缪林教授强调,对于胃息肉,若为单纯性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但从预防癌症的角度出发,多数医生仍倾向于及时切除,以绝后患。
在消化道肿瘤筛查的年龄建议方面,缪林教授提出了明确观点:以往民众普遍认为“四五十岁才需做胃肠镜”,但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年轻人也需提高防癌意识,尽早开展筛查。“胃肠镜检查是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有效手段。”缪林教授坦言,虽然年龄越大,肿瘤发病率越高,但近年来临床中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消化道肿瘤患者并不少见,且部分年轻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从确诊到死亡往往仅半年左右,令人惋惜。
“大概三年前,我就接诊了一名24岁的年轻人,当时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但检查发现胃体部有一个隆起性病变,病理结果确诊为印戒细胞癌——这是胃癌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类型之一。更不幸的是,检查还发现癌细胞已广泛转移至肝脏,失去手术机会,仅半年后便不幸离世。”缪林教授指出,追溯其病因,除了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外,长期熬夜、频繁食用烧烤、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缪林教授特别强调,早期消化道肿瘤大多无明显症状,这也是许多人忽视筛查的重要原因。“所谓‘体检’,就是在没有症状时进行检查;若已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症状,再去检查往往已处于肿瘤晚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他举例说,临床中曾遇到一些患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肠道内有三个息肉,其中两个已发生癌变,但此前该患者并无任何不适症状,若等到出现症状再检查,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胃肠镜体检的频率,缪林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先进行第一次胃肠镜检查,若检查结果正常,后续可每2~3年复查一次;若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筛查年龄需提前,无需等到40岁。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防癌的重要性,看到身边人患癌的案例后,主动前来医院做胃肠镜体检,这一现象值得肯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辉煌配资-辉煌配资官网-网络配资炒股-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