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92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胡兀鹫的巢里,发现 600 多年前的人类物品
2)海豚大脑也会出现阿兹海默病特征
3)地理隔离的两个鸟类物种,生下了混血儿
4)巨型蟒蛇呕吐出了一整头鹿
5)植物模仿受伤的蚂蚁,来吸引蝇类
6)白蚁会种真菌,还会病虫害治理
胡兀鹫考古
大自然里有一位人类古董收藏家——胡兀鹫。
最近,在西班牙南部,科学家深入调查了 50 个保存良好的胡兀鹫巢穴,并从中挑选了 12 个古巢进行详细挖掘和分层分析。他们在巢穴里共收集到 2483 件遗骸和残片,其中 226 件被鉴定为人工制品,约占总数的 9.1%。这些人工物品包括草鞋、篮子碎片、弹弓、草编绳等,就像一个天然的历史仓库。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叼着羊的肢体部分准备带回巢穴 | 参考资料 [ 1 ]
巢穴中这些来自人类的物品覆盖了很长的历史跨度。利用碳 -14 测定法发现,其中一只草编鞋的年代大约为 675 年前,羊皮革片则来自 650 年前;也有一些比较新的物件,比如 150 年前的篮子碎片。
这些物品能保持至今,是由于鸟巢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它们常常位于崖壁或岩洞之类相对隐蔽的地方,巢内干燥,温度和湿度都比较稳定,有利于有机材料的长期保存。而且,同一个巢穴会被胡兀鹫世代重复使用,新材料就会和旧材料叠甲,形成年代叠层。
胡兀鹫古巢中发现的各种人类物品 | 参考资料 [ 1 ]
胡兀鹫大概率不是有意收藏人类物品。它们可能是在捡拾枝条的时候,不小心带上了枝条上的人类遗留物,或者把人类的物品当作搭建巢穴的建材捡了回来,结果意外地让自己的鸟巢成了人类文化的"档案馆"。
除了人类物品,科学家还鉴定了巢穴里的动物残骸,包括 2117 块动物骨骼,还有一些蹄甲、毛发、鸟蛋壳等。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残骸,研究过去几个世纪中当地动物种群的构成和食物链结构,了解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海豚老年痴呆
海豚也有可能得老年痴呆。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沿海河口水域搁浅或死亡的宽吻海豚,它们的大脑里竟然出现了和阿兹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类似的特征。
佛罗里达州的宽吻海豚 | Wendy Noke Durden
水体中一些藻类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暴发性繁殖,产生大量藻体和毒素,被水中的贝类、鱼摄入,最终在海豚等顶级捕食者体内累积。科学家在海豚大脑中检测到了一种名为 2,4- 二氨基丁酸(2,4-DAB)的神经毒素,这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属于藻类毒素的一种变体,被认为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系。在藻华季节,科学家检测到,海豚大脑中的 2,4- 二氨基丁酸水平比非藻华季高出大约 2900 倍。
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对这些海豚的大脑进行了 RNA 测序,发现在一些关键通路上,藻华季节海豚大脑的基因表达模式和人类阿兹海默患者的大脑很相似。不仅如此,海豚大脑切片中还检测到了 β - 淀粉样蛋白(A β)沉积、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等结构,这些都是阿兹海默患者的典型特征。
左:海豚大脑中的 β 淀粉样蛋白;右:海豚大脑中过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 | David Davis
科学家表示,研究样本来自 20 只搁浅死亡的个体,不能代表健康游泳的海豚状态;要确认有害藻华和阿兹海默相关特征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实验和长期追踪。但随着全球气温不断攀升,水温上升,有害藻华发生得更早、更频繁,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意味着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面临着更高的神经毒素风险。
蓝鸦绿鸦杂交
冠蓝鸦和绿蓝鸦两个不同物种,竟杂交生下了孩子。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后院里,一个观鸟爱好者拍下了一只长相奇怪的蓝色小鸟,它看上去像冠蓝鸦,但脸部和羽毛细节又带着绿蓝鸦的影子,鸣叫时既能发出冠蓝鸦的声音,又能发出类似绿蓝鸦的低频声响。它的照片被分享到社交平台后,马上被生态学研究者注意到了。研究者立刻赶过去观察,利用雾网捕获了这只奇特的小鸟,并给它取了血样,随后放归。
左:冠蓝鸦;右:绿蓝鸦;中:冠蓝鸦和绿蓝鸦的孩子 | 参考资料 [ 3 ]
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这只小鸟的母系是绿蓝鸦,父系是冠蓝鸦,它是一例天然的跨物种杂交个体,也是首次在野外确认的绿蓝鸦和冠蓝鸦的混血个体。研究者表示,这样的跨属杂交在鸟类中极为罕见,而且这两个物种的谱系,早在 700 万年前就分道扬镳,亲缘关系已经深度分化。它们在地理分布上也不重合——冠蓝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中部和东部,绿蓝鸦则以中美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为主。
冠蓝鸦和绿蓝鸦的分布范围开始出现重合 | Brian Stokes/University of Texas
既然它们关系远又有地理隔离,这次杂交是怎么发生的呢?因为气候变化,绿蓝鸦近年来一直在向北移动,冠蓝鸦的栖息地分布也因为人类活动出现了一些微调,它们因此有了杂交的可能。研究者预测,冠蓝鸦和绿蓝鸦的重叠区未来可能还会扩大,气候和环境变化让原本没有交集的鸟类相遇,也会改变自然界的物种界限。
蟒蛇吐鹿
因为天气变冷,一条野外的缅甸蟒呕吐出了一整头鹿。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湿地,研究者发现了一条体型巨大的雌性缅甸蟒,它刚刚美餐一顿,吞下了一头成年白尾鹿,腹部鼓鼓的;然而,几天过去,它的腹部一点都没缩小,似乎完全没能消化白尾鹿。当地的气温很低,最低时甚至降到了 9.4 ° C。就在几天后一个寒冷的夜晚,研究者再度进入沼泽,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腐肉味——那头鹿被完整地呕吐了出来,几乎没被消化,只有一些腐烂的迹象,而那条变回空腹的蟒蛇就在几米之外游动。
吞下鹿几天后,蟒蛇的肚子还是鼓鼓的,没有消化 | Travis Mangione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蟒蛇吐出了鹿,主要是因为气温。蛇类属于外温动物,没法像哺乳动物一样自行调节体温,全靠环境温度来影响体温。天气温暖的时候,它们的新陈代谢、消化吸收都进行得很高效;而一旦气温下降,这些生理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停滞不前。一些实验室研究发现,在温度低于 20 ° C 时,某些蛇类就有可能出现呕吐。
这只 28 公斤的白尾鹿在蛇体内待了 10 天,但几乎没有被消化,被整个吐了出来 | Travis Mangione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这次记录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是这样的巨型蛇类,也可能因为温度骤降影响了消化系统,而被迫放弃进了嘴的猎物。不过,这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来说可能不算坏事——缅甸蟒是入侵物种,还是强悍的捕食者,已经对佛罗里达的生态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如果因为天气变冷无法获取食物或繁衍后代,它们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植物模仿蚂蚁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一朵花闻起来竟然像一只受伤的蚂蚁。
这种白前属的植物名为 Vincetoxicum nakaianum,它的花看起来很不起眼,也没有花蜜,但却聚集了很多蝇类。经过仔细观察,研究者发现这些蝇不是来采花粉的,而像是在探查、寻找什么,而这些花的常客是秆蝇科蝇类,它们主要以受伤昆虫的体液为食。
Vincetoxicum nakaianum 的花 | 参考资料 [ 5 ]
于是,研究者检测了花朵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并在野外进行了诱引试验,发现在 26 种挥发性化合物中,有 2 种对蝇类特别有吸引力,但几种化合物需要特定的组合才能吸引蝇类。他们又采集了当地的蚂蚁在受伤后释放的挥发物,与花香的成分进行了比对,发现两者在多个关键成分上很相似。
蝇类被 Vincetoxicum nakaianum 的花所吸引 | 参考资料 [ 5 ]
科学家认为,这种植物制造了一种气味陷阱,把自己伪装成受伤后漏出体液的蚂蚁,吸引蝇类来探查。当蝇类落在花上时,就有可能接触到花粉,把它传播到其他地方,这样一来,植物不需要给蝇类任何花蜜之类的实质奖励,就能骗到对方的传粉服务。这是首次有研究确认植物可以模仿蚂蚁的化学气味来吸引传粉者,表明植物的拟态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多样。
白蚁打理真菌农场
白蚁不仅会种真菌,还有高超的"杂草"治理技术。
一些白蚁会在巢穴中培养可食用的真菌,把它们当作农作物来维护。白蚁给真菌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养分,而真菌反过来成为白蚁食物的一部分。这样一来,白蚁就可以靠自己的真菌农场自给自足。
白蚁正在仔细地照料它们的真菌作物(白色小球) | Angshuman Roy Choudhury
但凡是农场就有病虫害的风险。对白蚁来说,最令蚁头痛的就是入侵的真菌——一类名为炭角菌(Pseudoxylaria)的"杂草菌"。如果它们趁机入侵,可能会取代白蚁的真菌作物。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白蚁如何防范和治理"杂草菌"。他们设计了几组实验,分别模拟杂草菌的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以及分区污染(把一片健康的真菌田和受到入侵的真菌田连在一起,看白蚁会不会分区处理)。
结果发现,白蚁不是发现杂草菌就一刀切,而是能根据入侵的程度和位置灵活变化策略。面对轻微入侵时,它们会把入侵的菌块移除,用土包起来,并进行清理,这一套流程能压制入侵的成功率高达 94.12%。如果入侵严重,光移除就不够了,白蚁会整体包裹感染区,进行隔离封锁。它们还能迅速区分出健康区和受感染区,在 85.71% 的样本中,健康区得以保存了下来。
463 只白蚁正在一起努力把右边的感染区用土包裹起来 | 参考资料 [ 6 ]
更神奇的是,白蚁用来包裹入侵菌块的土球不是单纯的泥土,而是经过它们处理的、携带了抑菌微生物的泥土。这些微生物既能抑制入侵的杂草菌,又不会大肆伤害自家的作物。
这项研究说明,不只有人类是种田专家,白蚁的这些行为很像人类在农田里所做的病虫害管理——既清除感染源,也要隔离和抑制它们的扩散。小小的白蚁,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有智慧。
参考文献
[ 1 ] 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70191
[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796-0
[ 3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ece3.72148
[ 4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ce3.71875
[ 5 ]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 ( 25 ) 01126-1
[ 6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r2713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Travis Mangione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辉煌配资-辉煌配资官网-网络配资炒股-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